学校主页| 我的图书馆 今天是 3月26日 星期一 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欢迎您!
首页 > 核心期刊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目录

发布时间:2020-05-19 16:08:18  作者:本站编辑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浏览次数: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第六期目录

新时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作者:张福贵
中国古代艺术时空观及其结构创造作者:黄念然
剧场场景反媒介景观——以南希和朗西埃的剧场理论为核心的考察作者:王曦
朝向他者的哀悼与摄影——解读德里达的《罗兰·巴特之死》作者:苏林
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重建——本雅明、伊格尔顿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转换作者:李永新
通义: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作者:李建中
别开生面的诗学探寻——朱自清《赋比兴说》略论作者:刘佳慧
新大陆的旧文苑——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作者:袁一丹
《弟兄》二重暗讽结构——兼论读懂小说之条件作者:郜元宝
作为革命债务的遗产——“第三种人”论争中的“文学遗产”问题作者:付丹宁
“在金融的上海呻吟”——论《子夜》中的金融与现代性作者:蒋晓璐
江户-明治文学家对“郑成功形象”的日本化建构——兼论中日视野下“郑成功形象”的变迁作者:董灏智
“台阁”与“山林”文坛地位的升降浮沉——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流变作者:左东岭
论中国古代作为文类概念之“寓言”作者:王庆华
“苏李诗”的用韵特征及《李陵集》成书考论作者:马燕鑫
“浮华”观念的意义转移与汉魏思想的进路——兼论“浮华”与汉魏文学作者:王勇
离散、记忆与家国——论民国初年的香港词坛作者:张宏生
论“后朦胧诗”作者:张枣;亚思明
论钟惦棐电影美学的实践性和原创性作者:祝晓风
新世纪中国小说的“山海风”——《山海经》与新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学想象作者:曾利君
行走大地,歌哭人生——论雷平阳作者:王士强
现代化工程的“民歌”——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劳动、诗歌和工地文化作者:范雪
以疼痛的方式揭开人性的面纱——谈张翎的“生命力”三部曲作者:徐榛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第五期目录

新中国文学研究70年专栏
7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建构    作者:刘跃进
资源分层、内外循环、理论何为——中国文论70年三题作者:高建平
艰难的历程,卓越的成就——新中国70年的古代文学研究    作者:张伯伟
与时代对话中的知识谱系建构——新中国70年现代文学研究成就概述作者:谭桂林
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经验和学术话语——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70年作者:孟繁华
形态变迁与视角转换——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作者:赵言领
“文学”概念的古今榫合    作者:周兴陆
审美能力的构成    作者:刘旭光
理论会终结吗?——近30年来理论危机话语回顾与展望    作者:陈后亮
论文人的“相轻”与“自轻”    作者:李春青
危机时刻的美学与政治——以郭沫若历史剧《棠棣之花》为中心作者:罗雅琳
乱世中的治世想象——抗战前步济南书词的勃兴及其文化政治作者:国家玮
“典型论”与现代文论的建构    作者:王植
《子夜》对国民革命的“留别”    作者:妥佳宁
重读穆旦《诗八首》:原诗、自译和安德鲁·马维尔    作者:王毅
论谢灵运《山居赋》的审美转型——关于六朝文学新变的一个样本考察作者:赵树功
宋人“稗说观”的演进趋向与小说学史价值    作者:李建军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的小品批评——以明代子部提要为中心作者:何宗美
“韵”字重释与文学观念的流转——六朝文笔之辨在晚清民国作者:成玮
《“锻炼锻炼”》与赵树理的小说文类学    作者:朱康
痖弦与现代诗歌的“音乐性”问题    作者:李章斌
作为“诗教”的战争书写——论宗璞《西征记》中的诗与史作者:康宇辰
论穆旦的“身体信仰”    作者:李蓉
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第四期目录

“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知识体系”专栏
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新路径——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启示作者:郝二涛
“偏至”、“复古”与文明再造——早期鲁迅对历史进步论的接受与抵抗作者:孙尧天
“中西诗艺的融合”:一种新诗史叙述的生成与嬗变作者:冷霜
《赤壁赋》思想考辨新得——兼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解读的科学方法作者:刘驰
艺术作品之为有机体:一个德国思想史视角作者:黄金城
从“中西对照”到“化异归同”——宗白华形上学美学的跨文化阐释作者:李勇
艺术事件观下的物性与事性——重读本雅明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》作者:卢文超
中日哀感美学的时空结构与伦理向度作者:何光顺
陈独秀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作者:许徐
作家南下与国家革命作者:张武军
《阿金》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作者:孟庆澍
《读书生活》与三十年代上海城市革命文化的发展作者:冯淼
重审“静穆”说——从鲁迅与朱光潜的“希腊”论争说起作者:李雪莲
日据前期的祖国意识与台湾意识作者:李竹筠
早期中国诗歌与文本研究诸问题——从《蟋蟀》谈起作者:柯马丁
汉代楚辞诵读考论作者:汤洪
严羽的诗歌哲学及其美学史意义作者:郑伟
“社会学转向”与章太炎的“文学”界定作者:史伟
《牡丹亭》集句与汤显祖的唐诗阅读——基于文本文献的阅读史研究作者:叶晔
“改革文学”的个人权利书写与文学转型作者:尹林
从涪陵到梁庄:比较视野下的“非虚构”中国叙事作者:沈闪
世界经典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反思作者:刘江凯
“解密”作为方法:麦家的小说策略作者:徐刚
“金杯藤”与“逃命的红蚂蚁”——论黄锦树小说集《雨》的叙事美学作者:温明明
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第三期目录

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
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文学与政治新探    作者:胡亚敏
审美文化的治理性与当代美学话语的文化政治转向    作者:李艳丰
无意识的圈套与解套:齐泽克的幻象理论    作者:陈剑
表述的边界:以多民族文学评论价值迁移为中心    作者:李长中
言语与书写的战争——通往书写平等权利的三条道路作者:李三达
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挑战与重构    作者:颜桂堤
现代性与“文学”的诞生——从朱自清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谈起作者:于治中
从访碑到抄碑,从国魂到民魂——以金石传统三个脉络解读鲁迅的“钞古碑”作者:王芳
“朝花”何以“夕拾”:恋爱契机与鲁迅的主体重构    作者:仲济强
视线之外的叶灵凤——叶灵凤“汉奸”问题辨疑作者:赵稀方
作为“雄辩员”“总编辑”与“委员长”的胡风——以新见《东南大学附中周刊》为中心作者:吴宝林
价值危机与主体重建:《终身大事》的拟男子模仿    作者:邹羽
唐前辞赋句式演变与诗歌韵律节奏    作者:王德华
元白新乐府的“题意距离”    作者:马里扬
史学转向与唐代“文之将史”现象    作者:吴夏平
《集杜诗》:三重文本张力下的“诗史”建构    作者:侯体健
“楝亭图咏”与清初江南诗风嬗变    作者:朱志远
诗稗互渗与《聊斋志异》意趣创造    作者:李桂奎
杨绛与诗的交集、纠结及态度    作者:于慈江
诗人的“手艺”——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作者:张桃洲
字的魔方:论张枣诗歌的韵律节奏与智性抒情——以结构助词“之”为中心作者:周俊锋
选本批评与“先锋派”的接受及其衍变    作者:徐勇
网络文学的“界碑”与“症候”    作者:卢  冶
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、性别和“赛博格”——以《荒潮》为例作者:刘  希
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第二期目录

从比较的角度说镜与鉴    作者:张隆溪
回到语言艺术原点——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作者:王一川
中国美学当代重构的跨文化路径    作者:刘毅青
现代“意境”说的形成:从格义到会通    作者:姜荣刚
从文本语义学到文本媒介学——论艾斯本·亚瑟斯的遍历文学理论作者:聂春华
地图术:从幻想文学到故事世界    作者:施  畅
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研究(之一)专栏
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:中野重治“非他者”的鲁迅论    作者:熊  鹰
试论鲁迅对“转向”的看法——以日本友人访谈录中的相关记载为主作者:[日]仓重拓
民族主义与新感觉派的“转向”    作者:吴述桥
广州鲁迅与“在朝革命”    作者:邱焕星
文言翻译与“五四”新体白话的生成    作者:宋声泉
施约瑟官话译经实践的新文学意义    作者:凤  媛
谶纬思潮与两汉文学思想    作者:张峰屹
“纪日用语”与西周早期叙事方式的萌芽    作者:林甸甸
《豳风.七月》岁时观念钩沉——兼论文学史上的“岁暮”为秋作者:印志远
“故地重来”和“沉思前事”——周邦彦词的重叠性结构作者:李俊
论诗禁哑韵说之不成立——以陈三立的哑韵七律为例作者:周  洋
重审公安派之思想与文学——“真”及其导向阐论作者:都轶伦
论昌耀诗歌的“重写”现象及“昌耀体”    作者:王家新
“总体性”难题——以李敬泽《会饮记》为中心作者:黄平
珀涅罗佩的技艺——杨绛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改造与文体重构作者:张  治
论杨绛与英国文学的关系——以小说艺术的对话为中心作者:龚  刚
孙犁与莫言:从认同走向疏离    作者:李宗刚
当代文学的“财富书写”与社会主义新伦理文化探索——论张炜《艾约堡秘吏》作者:张丽军


《文学评论》(双月刊)2019年第一期目录

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
马克思的“不平衡”理论要对艺术生产说什么作者:高楠
布莱希特的“戏剧革命”: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学实践及其未竟使命作者:包大为
马克思的戏仿论探蠡作者:妥建清
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观念作者:周宪
图像转向之后的视觉惶恐与批评愉悦——兼谈萨义德的艺术批评观作者:凌晨光
“理论”之后的新型写作及其汉语因缘作者:刘阳
高晓声研究专辑
不一样的乡土情怀——兼论高晓声小说的“国民性”问题作者:杨联芬
论高晓声散文创作的艺术性作者:王彬彬
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——兼谈当代文学史叙述中的“代表作”问题作者:方岩
海外华人如何书写“中国故事”——以陈河《甲骨时光》为例作者:张娟
时代蜕变中的诗意瞩望——论王跃文的《漫水》作者:龙永干
对影成三人:郭沫若、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——重读郭沫若《李白与杜甫》作者:傅修海
“大众化”的“节奏”: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作者:康凌
论“化装讲演”及其“式微”作者:焦欣波
迈向一种非政治的政治:鲁迅晚期杂文的一个向度——以《阿金》为中心作者:王钦
《中美日报·集纳》与上海孤岛时期的文艺抗战作者:郭刚
“春”里的“杨柳风”——从朱自清宋诗散文化的论述谈起作者:周景耀
夏丏尊的“会话”理论与夏目漱石《文学论》作者:颜淑兰
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作者:王小盾
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作者:傅刚
截句论作者:李晓红
“东坡范式”与晚清四大家词学门径的扩张作者:傅宇斌
近代翻译文学中日本转译作品底本考论——以陈景韩的转译活动为例作者:国蕊
论胡适晚清民初的语言实践作者:文贵良